曾泽生之子曾强:追忆我的父亲曾泽生
曾泽生:(1902—1973),云南永善人。曾任国民党政府军吉林守备军司令兼60军军长,国民党政府军第一兵团副司令兼60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军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荣获一级解放勋章。1973年2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
曾泽生:(1902—1973),云南永善人。曾任国民党政府军吉林守备军司令兼60军军长,国民党政府军第一兵团副司令兼60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军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荣获一级解放勋章。1973年2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
1952年,郑洞国应周恩来之邀赴京任职。这位曾在抗日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领,此刻却面临人生中最艰难的抉择:妻子陈碧莲坚决不愿同行,甚至单方面提出离婚。二十年后,当她在上海孤苦无依时,却写信请求复合。究竟是什么让这位曾与他共患难的女子毅然离去?又是什么让她晚年悔不
1954年4月中旬的一个傍晚,北京气温尚带春寒。灯光亮起,郑洞国跨进中南海丰泽园客厅,正低头理领带,忽听身后有人笑着说:“洞国同志,路上辛苦了。”他回身,只见毛主席已亲自迎出。寒暄刚落,主席掏出火柴,替他点燃一支香烟,这细节令多年在蒋介石身边唯恐失礼的郑洞国一
现代人谈恋爱总讲究门当户对,感情要长远,柠檬精都说“少奋斗二十年”,但如果你家世好、颜值高、读书多,真的就能嫁个好归宿吗?或者,真遇上那个“不顾一切”的人,能用爱换来一生幸福吗?陈碧莲给了我们一个颇为扎心的答案。
“师座,52师那边说明早交接,您看行吗?”——1948年10月17日深夜,警卫员的话刚落,灯下的曾泽生抬头,短短两秒,他把情绪压了下去,点了点头。谁也不知道,这间临时指挥所里正酝酿着一场朝向新世界的突围。
1945年夏,在祖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下,我率中国驻印军班师凯旋。回国后,新1军、新6军未及休整,即先后开赴湖南芷江和广东湛江一带,积极准备向日军发动攻势,原驻印军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部随即撤销,我留在昆明待命。
“1946年春天,重庆军委会走廊里有人低声问:‘到底哪支部队能算蒋委员长手里的头号王牌?’”一句随口的疑问,把旁人都问住了。彼时抗战刚结束,国共局势急转直下,所谓“五大主力”虽然名头早在战时就已叫响,可五支部队究竟谁强谁弱,连军中将校都争论不休。要想说清这件事
“1948年10月10日深夜,’邓师长,再不表态,兄弟们就要断粮了!’身旁的警卫急促低语。”灯芯油味四散,屋外的枪声时断时续,长春城已被炮火包围一百余日。郑洞国一再催促突围,曾泽生却暗里盘算停火,邓士富的抉择就在此刻摇摆。
你说人心有多难测?哥们儿并肩作战能翻脸,此事可真不少见。把人扔进战火里,矛盾和信任也都不值几个钱。要说1947到1948年东北那场比拼国运的较量,战场上的硝烟之外,更有两位老战友暗中较劲,一桩“本该避免的败局”在历史烟尘中晃悠——可惜,谁都没能把局子盘活。
近日,“民革前辈传记丛书”首部作品《我的戎马生涯:郑洞国回忆录》由团结出版社出版。该书以第一视角展现了郑洞国将军从热血青年成长为抗日骁将的传奇一生。这部回忆录不仅是一部个人抗战实录,更折射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字里行间浸透着爱国将领对民族复兴的赤诚追求
要是问郑洞国人生中最焦虑的日子,那想必一定是1948年长春战役末期的时候。因为这时候的郑洞国,不仅面临着必败的结局,还面临着麾下主将的分化。
据ClutchPoints记者Brett Siegel报道,掘金会探索购买一个次轮签的可能性。
波特 掘金 siegel brett brettsiegel 2025-06-10 07:45 11
郑洞国,这个人物,总归还是要落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里来看。三十多岁的他,曾经是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十万大军,满脑子忠于蒋介石。对东北局势其实明白得一清二楚,可就是不信邪,真到1948年秋季,锦州失守,简直全线塌方。长春被围得死死的,局面眼看着就要不可收
1956年寒冬,53岁的抗日名将郑洞国迎来人生最珍贵的礼物——第三任妻子顾贤娟诞下一女郑安玉。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第一次体会到"捧在手心怕掉了"的父爱,却在21年后目睹掌上明珠惨遭毒手。
郑洞国出身于黄埔一期,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郑洞国也立下了汗马功劳,曾经参加过国民党远征军。
1948年初的东北战场,国民党军已是强弩之末。继杜聿明、陈诚之后,卫立煌临危受命出任东北“剿总”司令,郑洞国仍任副手,是东北国军高层中唯一对全局保持连续性观察的关键人物。面对解放军的强大压力,蒋介石一度考虑放弃沈阳、长春等大城市,将部队收缩至锦州乃至撤入关内。
当那双指点江山的手突然递来火柴时,历史在这一刻完成了最微妙的转折——一支烟的时间,让铁血悍将读懂了百万雄师为何所向披靡,也读懂了中国共产党那么多英雄人物,为何都衷心敬佩毛主席。
从5月7日去世到5月21日举行追悼会,足足14天的时间里,77岁的老将军遗体无法入土为安。夫人曹秀清心力交瘁,黄埔同窗郑洞国更是勃然大怒。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无奈与辛酸?
郑洞国是一个经历过许多战争的将军。他1903年出生,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曾参加过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他曾是一位非常坚定的国民党将领。可到了1948年,他却做出一个让所有人都很惊讶的决定——在长春投降了共产党。一个原本誓死效忠“党国”的老兵,为什么会转变立场
1954年初夏的北京,中南海,阳光不紧不慢地洒在灰砖青瓦上,连空气也似乎带着些许等待的意味。那天,毛主席设了一场家宴。